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阅读资料 >

对教师资格考试常见知识点的分析——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022-05-26 09:26:59| 来源:黑龙江中公教育

一、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以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历朝历代通过建立基层组织并采取相应的社会治理举措,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历代建立的不同基层组织、采取的不同社会治理方式以及相应的背景和影响,也会和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整合考查,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对教师资格考试常见知识点的分析——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知识巩固

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2.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基层组织权力较大 D.啬夫由中央任命

3.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白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生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多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

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温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信息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自治”,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帝是否掌握乡官的任命权,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并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里”“亭”“乡”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制度,掌管着地方教化、诉讼及赋税事务,以至“人民竟有知音夫而不知有郡县”,这说明基层组织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力,C项正确。

3.【答案】A。解析:唐代设置乡、里、邻、保、村、坊,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村坊邻里间的监督,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制度完备”,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排除;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排除;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排除。

5.【参考答案】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渐削弱。

(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

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和官僚制度的发展。

(3)积极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伊春中公ly)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伊春中公教育

微信号:yichunoffcn

立即关注

热门招聘关注查看备考干货关注查看实时互动关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