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因素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家庭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1)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发展智力、进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进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门,学生具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5.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寻求不受约束的性、躯体和情绪的快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此期间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