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部分考试中,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一个常知识,也是一个重难点。在这部分的考察中,通常以案例的方式考察,所以这部分主要是理解为主,而难点在于怎么去区分故意犯罪的三种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做题步骤,提升大家的做题正确率。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制造条件,准备工具的行为,它发生在犯罪的准备阶段,因为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未能得逞。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因为客观原因停止下来没有达到行为人所希望的结果,它发生在犯罪着手之后到结果出现之前。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出现,它发生在犯罪的整个过程中,即准备之后,结果出现之前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因主观原因而停止下来。那在具体做题的时候怎么去判断呢,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
一、找出行为人停下来不能继续犯罪的原因,判断这个原因属于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例1、甲扬言要杀乙,乙报警了。甲在去乙家的路上被埋伏在周围的警察抓住了。
例2、甲要杀乙,一枪打向乙的胸膛,乙当天穿了防弹背心,毫发无损,甲很气愤说了句不信乙天天穿,于是就走了。
例3、甲以杀人的故意给乙的饮料里投放毒药,甲发现喝了饮料的乙很难受,遂将其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医生的救治,乙好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例1中甲未得逞的原因的是被警察抓住了,这属于客观原因;例2中甲停下来的原因是乙穿了防弹背心,属于客观原因;例3中甲停下来的原因是自己主动将乙送往医院救治,属于主观原因。
二、当判断出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之后,就可以对未完成形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未得逞的原因是主观的,即能达目的而不欲,就是犯罪中止,如果停下来的原因是客观的,即欲达目的而不能,就是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 针对上述的三个例子,在找出原因之后我们可以做初步的判断,例1和例2停下来的原因是客观的,所以这两种情况就属于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中的一种。而例3不能继续犯罪的原因是主观的,那就只能是犯罪中止。但对于犯罪中止来说,不仅要主动放弃犯罪,还必须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否则不能成立中止。比如,例3的甲把乙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为堵车3小时,最后乙还是死亡了,甲就不能成立中止,而成立犯罪既遂。
三、当对未完成形态有了初步判断之后,如果是客观的原因停止下来的,那就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着手之前叫犯罪预备,着手之后叫犯罪未遂。
1 2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