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