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市以上党政机关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原则上都要录(聘)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原服务单位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原则上应聘用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加15分;报考县级机关公务员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加10分;报考地市级以上机关公务员和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加5分;服务期满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可再相应增加2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可在初试总分中增加20分,报考其他院校研究生的加10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且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可免试入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本科。
(五)“三支一扶”大学生户口可由学校迁转到省人才中心,或根据本人意愿迁转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应按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档案一律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区)、农场人事部门,党团组织关系要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间的党费、团费参照当地农村党员、团员的标准缴纳。服务期满并已落实了接收单位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代理。
(六)对进入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和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到我省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满5年的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到我省艰苦边远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高定一至二个级别工资档次或一至二级薪级工资。
五、措施保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今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继续做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做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全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保障,主动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三支一扶”计划更好实施。
(二)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各市(地)“三支一扶”办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其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要加强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联系,公布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随时掌握动态信息。要根据《全国“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要求,做到人机到位,专人负责,认真做好信息采集,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更新。要在6月25日前完成2009年及以前历年服务期满人员的信息输入上传,8月5日前完成2010年实际招募人员信息输入上传工作。
(三)及时协调,保障到位。县(市、区)“三支一扶”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要确保“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补贴能够按月足额发放,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和拖欠现象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指导服务单位落实服务岗位、食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服务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要择优选拔1至2名条件适宜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并协助县团委协调落实相关任职程序。
(四)关心生活,注重培养。服务单位要为“三支一扶”大学生安排工作岗位,安排好食宿及日常生活,承担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提供业务培训,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方便工作和生活。“三支一扶”大学生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应按规定提出申请,经省“三支一扶”办批准方可离开服务单位,服务期未满离开的,不再享受国家和省给予的优惠政策。要从政治上关心“三支一扶”大学生,已是中共预备党员的,要按规定及时做好转正工作。要在“三支一扶”大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对培养成熟,由各乡镇党委及时纳入党员发展计划。
(五)加强宣传,表彰先进。各地、各部门和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今年,我省将继续开展“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和‘三支一扶’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宣传表彰活动,对在基层一线扎实工作、业绩优异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采取各种形式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各地及用人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市(地)、县(市、区)要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确保广大毕业生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为“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 2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