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在校写作业,还是上班办公,都少有手写的机会。若不是因为参加公考,很多考生已经多年没有手写成篇的文字了。因而提笔忘字是常事,更少有人会注意到“标点符号”,有人写作,甚至会“一逗到底”,整篇文章除了“逗号”及结尾的“句号”,几乎见不到其它标点符号的踪影。事实上,在申论材料中,命题人常用标点符号巧妙表达文意,故而掌握常见标点符号在材料的作用,利于考生找准、找全要点。
有的标点符号助力辨析材料逻辑:
“;”“、”在材料中见到此等标点,前者表示话没说完但又不可忽略,因而“;”前后的内容同等重要,往往是前有要点,后也会有要点,它表明这句话是“并列逻辑”。后者通常在列举多样事物中会用到,但是不是要点需看列举后的关键词,“、”之间的内容是“并列逻辑”。
例如:苹果、香蕉、梨子、葡萄等水果。可见,这里的关键词是“水果”。
“——”“:”这两个符号在文中都表示很常见。“——”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对前者的解释,所以如果符号前面的内容是要点,那么符号后面的内容,可以结合要求酌情书写。“:”的作用与“——”的类似,只是它出现的位置有讲究。比如命题者将它放在首段用作结尾。当在首段看到这个符号,起码可以初步判断,该篇材料的逻辑是“总分”。
例如:作为我国农家乐发源地之的P县, 近两年的农家乐发展却略显颓势。原因可在?出路同在?下面是P县当地论坛有些网友的说法:
“……”省略号与前两个符号略有不同,它的出现说明前者列举内容太多,部分可省略,能省略的必然不是重点,所以“……”之后的内容才有可能出现可作要点的关键词。
例如:“马桶不好用”“电视没法看”……习惯了山上生活的人们,搬入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新居后,不适应的状况五花八门,小雷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阅读材料有窍门,我们不仅要看文字,还要看连接文字的标点符号,不仅要注意字词句段的意思,更要注意句段的整体逻辑。总之,阅读时不能“断章取义”,在注意细节的同时也要能整体把控材料布局,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