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成绩难以提升的考生各有各的难处。但归根到底,申论写不好除了不会“写”,更有考生不会“读”,阅读材料“会”错命题人的意,自然所写的要点便不是命题人所要的“点”。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考生读申论材料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但申论作答是在主观题中找出“客观的要点”,如何做到考生写的“要点”便是命题人设置的“要点”?关键在于透过材料读懂“命题人”。树立“采点”思维。
例如:给定资料介绍了永济村的致富史,请概括其经验做法。
【材料节选】永济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全村有大大小小 239 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 座光秃秃的山头,森林覆盖率不到 2%。20 世纪 50 年代初,22 岁的张一雁成为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
【错误示范】由于该材料是整篇材料的第一段,且有不少数据,不少考生略读后,自信地认为,这不就是“背景介绍”嘛,没有要点,从而直接跳过该段,去读下一段。
【正确示范】该段按时间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新中国成立前永济村穷困;第二层——20 世纪 50 年代初,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题干所问是概括其经验做法。可见要点不会是第一层,应该集中在第二层,但关键是如何写“要点”?
有的考生直接抄“带村民上山种树”,这表面是遵从了原材料,但却不是命题人真正的意思。我们重点来看第二层:20 世纪 50 年代初,22 岁的张一雁成为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这只有两句话,但两句话的核心很明显——张一雁成为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且带着村民上山种树。一个能“带”,一群人愿跟?这里的核心很显然是“谁”“带村民上山种树”。这里的“谁”这个主体才是关键,但是分析到这有的考生还是会写错要点,原因在于缺乏一点政治素养。
有的考生抓住的关键词是“张一雁”这个人,但我们并不弘扬个人英雄主义,再看“张一雁”的身份,发现他是“村的党支部书记。”基于这个身份,带着村民上山种树。从而得出,该段的要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阅读材料,没有表明看的那么粗浅,也不会过于复杂。只要考生树立了正确的阅读思维,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自然能透过文字了解命题人的深意,从而写对要点!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