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并不累及所有牙面,对牙齿的不同解剖部位具有某种倾向性。根据龋病的临床损害模式,从动力学角度,可以按照龋病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从形态学角度,可以根据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也可以按照病变程度分类。
(一)根据病变侵入牙齿的深度分类
1.浅龋:龋损在牙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
(1)一般无自觉症状。
(2)牙釉质平滑面浅龋的病损表面呈白垩色或棕褐色,组织破损;点隙窝沟浅龋,窝沟色素沉着重,色黑或呈墨浸状,探诊可卡住探针;根面浅龋呈棕色,探诊粗糙质软,但缺损不明显;邻面浅龋在咬合翼片上可见牙釉质丧失锐利的边缘影像,模糊变毛。
(3)牙髓活力测验结果正常。
2.中龋:龋损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又称为牙本质浅龋。
(1)患牙多有对冷热或甜酸刺激(尤为后者)一过性敏感的症状,撤除刺激,症状立即消失,无持续性疼痛。
(2)可见龋洞,窝沟处中龋洞口有墨浸样改变,口小底大;邻面中龋,可于(牙合)面边缘嵴相应部位见到三角形的黑晕。探查洞壁感质软,探及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有轻度敏感。
(3)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正常。
3.深龋:病变进展超过牙本质中层达深层。
(1)患牙明显的冷热酸甜刺激敏感或食物嵌塞后一过性疼痛,无自发痛。若将冰水滴入洞内,患牙有一过性敏感症状。
(2)可见深大龋洞,探诊洞底超过牙本质中层,位于牙本质深层,但去净腐质后不露髓。X线可判断龋损的范围和与髓腔的距离。
(3)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结果正常。
(二)根据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1.点隙窝沟龋:是龋最好发的部位,临床最多见,年轻恒牙多发。
2.平滑面龋:邻面好发,也是仅次于点隙窝沟的龋易感位点。
3.根龋:也称根面龋,多见于中老年人和牙周病患者。
4.线性釉质龋:是一种非典型性龋病损害,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
5.隐匿性龋:临床易漏诊。好发于磨牙沟裂下方和邻面,仔细检查可见病变区色泽较暗。
(三)根据病变的进展速度分类
1.慢性龋:进程多极慢、持续,洞内软化牙本质相对较少,着色深,质地相对干硬,不易用手用器械去除,去净腐质后,洞底可见硬化牙本质,黄褐色,坚硬而光滑,又称干性龋。成年人发生的龋多属于此种类型。
2.急性龋:洞内软化牙本质较多,病变组织着色浅,病变范围较广,质地较湿软,容易以手用器械去除,挖出的龋腐多呈片块状,又称湿性龋。多发生在儿童和易感个体,如存在唾液分泌障碍的个体。
3.静止龋:局部环境变化,隐蔽部位变为开放状态,致龋因素消失,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已有缺损保持原状。病损区为黄褐色、浅碟状或外敞形浅洞,表面光滑、质硬。常见于磨牙的(牙合)面和失去相邻牙齿的患牙邻面。
(四)根据病变的发生与既往牙体治疗的关系分类
1.原发龋:在未经过治疗的牙齿上发生的龋均为原发龋。
2.继发龋:做过牙体治疗或修复的患牙,在充填体或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上或与材料接触的洞壁、洞底发生的龋为继发龋。临床可见患牙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着色、变软。
3.再发龋:以往曾对患牙原发龋病灶进行了完善修复,在该牙的其他部位又新发生了龋。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