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又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而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说到脉诊不由想到电视剧常见的悬丝诊脉,也让脉诊多了几分神秘。
脉诊,又称“切脉”或“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患者的桡动脉,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现代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即切按患者桡动脉腕后表浅部位。“寸口”,分寸、关、尺三部。关于三部脉分候脏腑,现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切脉时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不同的指力,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曰“举”;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不轻不重,中等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曰“寻”。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切诊时,应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若患者刚经过较大的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切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认为不应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也不应少于一分钟。
诊脉主要是体察脉象。所谓脉象,也就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通过所察脉象的变化,以达到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
正常脉象应该是: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
脉象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年龄、性别、体质以及精神状态的不同,脉象也会随之发生某些生理性的变化。例如,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老年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率濡弱而略快。身材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脉多稍浮,胖人脉多稍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喝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等等。四季的变化对脉象也有一定影响,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等。这些变化在临床脉诊时应注意与病脉鉴别。
下面给大家列举几种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1.浮脉与主病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取稍弱。
[主病]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与主病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主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数脉与主病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虚脉与主病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6.实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7.滑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
8.涩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9.细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10.洪脉与主病
[脉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为大。
[主病]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11.弦脉与主病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
12.代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主脏气衰微。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不同,致病因素可以两种以上邪气相互兼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也不断变化,所以在临床上见到的病脉往往不是单一的脉象,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如浮缓、沉紧之类。这种由两个以上单一脉相兼并复合而成的脉象,就叫“相兼脉”,又称“复合脉”。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