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茶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随着饮茶的普及,贵族饮茶还举行一定的仪式,即中国的“茶道”。
中国饮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唐代出现的陆羽的《茶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它总结了唐代以前种茶饮茶的经验,它的出现标志着饮茶文化的进步与转变。由于这一贡献,陆羽被称为“茶圣”“茶仙”。
2.菜系
中国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四大菜系”:鲁、川、淮、粤。以风味小吃闻名的菜系是川菜。
3.称谓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少女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是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
人的称谓:称字(如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称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称谥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称籍贯(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称柳河东);称官名(如杜甫称杜工部);称官地(如岑参称岑嘉州)。
4.民族节日
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跟天地崇拜有一定关系。
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有关史籍记载,端午节在秦汉间就已经形成。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节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重阳节:又称“踏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描写重阳节的名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写的是重阳登高,感怀思亲的情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